每日讯息!两个“松”字辈基金经理,“赢”了?
来源: 华尔街见闻
2023-04-28 08:12:57

两个名字里带“松”的基金经理,分别成为了私募和公募的领跑者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过去两年,虽然A股并未血流成河,但让很多投资人得到“血的教训”,市场转速之快让人来不及“反应”。

无论市场如何变,有的投资人以不变应万变。

不变的就是风格,比如“满仓”。

有的投资人“满仓”逻辑,就是365如一日的看好特定资产,即使净值曲线大开大合,始终不离不弃。

另一种“满仓”逻辑,则是选择性追涨,即使热点发酵了一段时间,只要看好,毅然决然地追进去。

任泽松“大起大落”

2018年,任泽松顶着“创业板一哥”的光环,收购了一家私募壳子,正式设立集元资产,完成“公转私”。

时至今日,名气十足的任泽松,一直未能进军百亿私募阵营,近五年私募创业历程中,管理规模始终未超过20亿元大关。

奔私之后,任泽松在2018年末——市场悲观情绪密布——发表强烈看好成长股的言论。

转至2019年,他的产品拿出年度收益率77.3%的成绩单,2020年收益依然超70%,私募初战重拾了公募期间的威风,但收益率数字依然没有诸多同行“生猛”。

2021年——抱团股“解崩”之年,诸多大牌基金经理折戟,任泽松越战越勇,踩准市场的结构性机会,斩获了48%的年度收益。

未曾想到,2022年任泽松实现了“抄底”——并非买到了便宜的资产,而是业绩在知名私募中垫底,全年收益仅为-50.26%。

转眼至2023年,任泽松的代表作更是“大起大落”,净值曲线犹如过山车。

以至于今年代销渠道统计的每周净值排名中,他的产品要么单周第一名,要么单周最后一名。

(如上图)截至4月21日,产品年内收益达到17%,但年内最大回撤达到18%。想必诸多持有人在过去短短四个月,十足体会了一把“悲喜交加”。

“临阵”追涨

近期,集元资产向持有人汇报时,透露了今年一季度的“临时决定”。

任泽松团队的发言要点如下:

从春节后开始研究AI相关行业和公司,当时没有深度参与,但3月份整个产业趋势非常迅速地向前演绎,团队改变了一开始的看法,意识到可能人工智能并非主题炒作。春节后陆续减仓了组合内制造业和新能源相关仓位。

很明显,任泽松做出了追涨热门资产的决定。

此前,他的持仓内重仓医药股、新能源汽车概念股,前者长达两年时间受市场冷落,后者连续连年受资金“快炒”。

按照任泽松的说法,他参与追涨的时点是在3月份AI行情上攻之时。

比照计算机应用板块(下图),3月17日-4月7日上涨近16个点,之后迎来调整,上述走势与任泽松产品净值如出一辙。

“满仓干”

实际上,任泽松在今年3月的“临阵”追涨,相当于“变卖”之前重仓资产,转而押注最新看好的股票。

虽然AI行情已经发酵,但任泽松依然进行了“危险试探”。

此种做法颇有他当年在中邮基金的彪悍风格。

时间倒回至2014年,新经济概念成为最大风口,任泽松管理的公募产品前十大重仓股,几乎都是创业板股票。

在外界看来,任泽松的出牌逻辑多少有些“赌”的色彩。之后他更一度使用旗下七只基金“进攻”创业板公司乐视网,合计持股市值一度突破16亿元。

之后,乐视网的“童话”被拆穿,任泽松的重仓逻辑也被“证伪”,最终折戟于这只股票上。

另一个“松”蔡嵩松

实际上,任泽松现象在基金行业并非孤例。

另一位基金经理蔡嵩松,与任泽松的“注重科技”大逻辑颇为类似。

蔡嵩松是诺安基金的基金经理,三年前正式“出道”,以满仓芯片半导体闻名市场,基金净值曲线大开大合。

蔡嵩松与任泽松一样,2020年和2021年都有不俗战绩,但前者更加“专一”,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超80%,皆为芯片半导体股票。

2022年蔡嵩松的产品遭遇了“冲击”,净值跌幅一度超过40个点。

但时间转至2023年一季度,市场热点“乏善可陈”之际,ChatGPT主题,传媒与芯片半导体纷纷崛起。

蔡嵩松则静享芯片股的腾飞,管理基金今年以来拿到了近50个点收益。

两位“松”字辈的基金经理,都因为“满仓干”,赢在了2023年的起跑线上。

关键词:

下一篇: 石油化学-天天观热点
上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阅读